記者生涯四十年 參與創辦中國第一份新聞周刊——記燕達在住長輩朱繼功
從故事中搜集歷史
在歲月中見證輝煌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敝炖^功始終踐行著卡爾·馬克思的這句話。在四十年的記者生涯中,他采訪過多位重量級人物,有幸與科教、書畫、京劇等各界著名成功人士成為朋友,登門求教,采寫了眾多著名教授和文藝界名家的訪問記,頗受報刊、讀者歡迎?;赝^去,這位91歲新華社老記者有著令很多記者羨慕的從業經歷。本期,我們將繼續為大家分享燕達在住長輩朱繼功的人生故事。
朱繼功
行程一月抵拉薩 支援西藏多歷練
196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十周年,中央要派慰問團去拉薩等地與藏族同胞共慶佳節??墒俏鞑胤稚绲挠浾咭蚺实侵榉迳眢w受損,亟須長期休整,因此決定由北京、上海、遼寧、四川四個大分社各選派一名比較得力的記者援助西藏。北京分社就選定了朱繼功。
現在,從北京直飛拉薩只需要四五個小時,可是20世紀60年代初,如果沒有一點毅力,可能走到半路,就要打道回府了。當時,朱繼功遵照有經驗的“老西藏”的建議,先從北京乘火車到甘肅柳園,再從柳園乘飛機進藏。
那個年代,民航本來就少,能進藏的航班少之又少。航班要克服高原缺氧等因素,氣候稍有變化就停飛。在柳園一個設備十分簡陋的招待所住了一個多月,民航航班一直沒有消息,實在難熬。朱繼功打聽到可以搭乘長途汽車進藏,于是他攜帶大包、小包坐上了一輛頗為陳舊的長途汽車,每天清晨五點多鐘出發,下午四點左右就停駛休息了。一路都是搓板路,坐在車上幾乎把骨頭都顛散了。
從柳園出發時,大家還如生龍活虎,有說有笑。再走兩三個小時,高原反應開始了,頭暈惡心,迷迷糊糊。經歷了重重磨難,朱繼功終于抵達拉薩——西藏分社。
1964年,朱繼功在拉薩新華社西藏分社門前
西藏解放初期,社會治安仍然不算好,所以分社規定記者外出采訪,必須帶一把槍防身。那時許多縣沒有招待所、旅館,只能借住在老鄉帳篷里,條件艱苦。一個從來沒有在高原生活過的上海人,很難馬上適應新的、與內地完全不同的生活,但朱繼功卻覺得這份艱苦就是人生的歷練。
誓保牌樓古長城 高風亮節梁思成
從1953年到1964年的10年間,朱繼功一直在新華社北京分社任文教記者,除了錢學森,他還采訪過梁思成、錢偉長、周培源、張光斗等著名教授。國慶十周年前后,采寫了《首都作家新耕耘》《我國第一個芭蕾舞劇團成立》《蔡文姬先睹記》等通訊,以及田漢、曹禺、歐陽予倩、俞振飛、言慧珠、新艷秋、田間等文藝界著名人士訪問記,在新聞媒體反映首都藝壇百花爭艷、欣欣向榮的新面貌報道中,他的稿件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在眾多被采訪對象當中,梁思成先生是一個給人印象十分深刻的人。
1950年初,梁思成與都市計劃委員會負責人陳占祥一起提出的“新北京城規劃方案”。梁先生說:“扒掉長城一塊磚,猶如扒掉我身上一層皮?!彼啻蜗蛴嘘P領導建議:要保持老北京的古都原貌,市內不再興建工廠,煙囪林立,煙霧騰騰,并非是大城市先進、繁華的標志。再則,在長城上的寬敞處可以開辟為茶室,讓老百姓休憩、賞景。
一次,全國政協開會,梁思成先生作為特邀代表并沒有坐在自己專屬的座位上,卻坐到會場后面的記者席上。朱繼功問:“梁先生,您是特邀代表,要到前面去坐呀!”他說:“我就喜歡跟你們記者海闊天空地聊天!”朱繼功覺得他真是個無比爽直天真、心如明鏡的人。
綠化西溝有能人 窮山溝變新農村
1970年,朱繼功被調入新華社山西分社,在那里工作了三年左右的時間。在山西工作期間,他深入田間地頭,采寫了一大批生動鮮活的稿件,其中就有曾受到毛主席接見的勞動模范李順達。
在北方,曾經流傳過一句話:巍巍太行山,勞??次鳒希ㄉ轿?span style="letter-spacing:1.6px;box-sizing:border-box;">省平順縣的西溝村)。解放前的山西,人們不僅要以糠為食,餓極了連樹上的樹葉都會吃光。但西溝村在共產黨員李順達的帶領下,成立了農業勞動互助組,決心“山上造林,河溝修地,組織合作社,改造大自然”,開啟“向自然要糧”的新模式。
新中國成立后,李順達領導的互助組聲名遠播。1950年秋,李順達在北京參加了全國工農兵勞模大會,并被選進主席團,受到毛主席接見。毛主席對他說:“你住在山區,要好好建設山區、綠化山區,將來把窮山溝變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甭犃诉@番話,李順達干勁更足了。
從互助組到西溝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李順達帶領群眾植樹造林、打壩造地20多年不停歇。而朱繼功則在西溝大隊撰寫了《心紅山綠萬木春》《陽關道上育新人》等一系列在全國具有影響的通訊。
1975年朱繼功訪大寨
1973年,新華總社和分社領導得知朱繼功已與妻兒分居十年整,家庭有不少困難,就想方設法將他調回北京。原是文教記者的朱繼功回到老分社后,搞起了農業報道。他抓住郊區如何為首都市民提供肉、蛋、奶、菜,建設副食品基地這個特點,寫出了一批有分量的報道和工作研究,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重視與好評。
摸著石頭過河 創辦中國第一份新聞周刊
1982年,朱繼功被調入《瞭望》,參與《瞭望》的創刊工作。當時《瞭望》已經集中了新華社一批骨干編輯、記者,他們都是由新華社社長穆青親自點將,從總社和國內外分社調來的精兵強將。
那時,新聞人追求一個夢想,希望參照世界著名的《時代》《新聞周刊》,創辦一本中國自己的新聞周刊,以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提高新聞時效,把中南海改革開放的聲音傳遞下去,把來自基層百姓改革的呼聲、創舉傳播開來。
1983年9月出版試刊,1984年1月《瞭望》周刊正式出版發行,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份大型新聞周刊。從籌備到創刊,再到正式出版,朱繼功先后擔任文化編輯室、總編室主編,直到退休。朱繼功回憶,那時,國門初開,百業待興,要創辦一份大型新聞周刊,談何容易,但朱繼功等被召集而來的記者、編輯們,在老社長穆青帶領下,個個懷有闖一番事業的勇氣。他們在學中干,在干中學,逐步掌握新聞周刊的特點及運作規程,辦起了一份中國自己的大型新聞周刊來。
1993年朱繼功與穆青同志合影
《瞭望》創刊之初,電腦尚未普及,仍靠手工排字。在版面上刪改文字、標題或圖片,是一件十分麻煩的事,特別是當稿件即將進入印刷環節的時候,這就必須尊重排字工人的勞動成果,與他們打成一片,密切配合,才能順利完成任務。當時,在總編室值班幾乎沒有雙休日,也沒有物質補貼。大家始終勤勤懇懇,毫無怨言。
《瞭望》記錄、見證了20世紀80年代我國為復興重新啟航的風雨歷程。隨著《瞭望》的品牌影響力、文章轉載力逐年走高,2009年《瞭望》被冠以我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周刊”。
朱繼功畫展開幕式
1986年改革開放后,新聞界第一次開始評業務職稱,朱繼功被評為高級記者,是我國第一批高級記者之一。2016年8月,新華社離退休干部局、新華社書畫協會盡全力幫助朱繼功舉辦《高級記者朱繼功書畫展》。老干部局把新華社大院內的辦公樓——圓樓,從一層到三層騰空改為展室,展出朱繼功85件書畫作品。當時,恰逢新華社建社85年,是一種巧合,也是新華社對為祖國新聞事業做出貢獻的朱繼功給予的榮譽嘉獎與人文關懷。
朱繼功畫展部分作品
下期,我們將為大家分享燕達在住長輩胡又牧的人生故事。趕上留蘇熱潮,投身改革開放,胡又牧的一生波瀾起伏。他曾肩負使命,求學蘇聯,為建設祖國刻苦學習;他曾醉心科研 ,為我國橡膠產業的發展“開疆拓土”;他曾臨危受命,從科研人員轉戰管理,為我國橡膠研究打開了新局面;后來,他邂逅人才工作,曾為國聚才,三顧茅廬。中國人才工作的跨越式發展,他既是親歷者,又是見證者。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收聽
燕達在住長輩回憶錄系列叢書
新聞動態
- 2024-09-11
“燕達15分鐘養老服務圈”都有什么?讓入住長輩贊不絕口
- 2024-08-26
以學為樂 學有所為:燕達長輩用行動證明,學習是最好的養老
- 2024-08-24
89歲原中紀委副局級檢查員李彥文“點贊”燕達:“醫療好才叫真的好!”
- 2024-08-20
91歲抗美援朝老兵關加瑞,如今和老伴在燕達過上了理想的享老生活
- 2024-08-17
見證幸福 ▏入住燕達1年、2年、3年…10年+的長輩們朋友圈是這樣說的
- 2024-08-16
釋放活力 盡享樂趣——燕達養護中心成功舉辦趣味運動會
- 2024-08-14
榮耀時刻 實力見證 | 燕達養護中心在廊坊市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中再創佳績!
- 2024-08-10
七夕燕達 | 舞動金色年華 繪就歲月情深